2024 年我國廢舊鋰離子電池實際回收量達 65.4 萬噸,其中三元鋰電池及廢料回收量 24.3 萬噸,據此測算可回收鎳金屬約 3.6 萬噸。這一 "城市礦山" 的高效開發,在中科院理化所等機構的技術突破與國家政策密集加持下,正推動鎳資源循環利用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,為新能源產業綠色轉型提供關鍵支撐。
資源循環價值凸顯 回收鎳填補產業需求缺口
隨著動力電池產業快速發展,鎳資源供需格局呈現新變化。數據顯示,2024 年全球原生鎳供應過剩 14.63 萬噸,但電池領域鎳需求仍保持 24.51% 的五年復合增長率,凸顯回收鎳的結構性補充作用。三元鋰電池中鎳含量占正極材料的 30%-60%,通過專業回收技術可實現高效再生。
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最新研發的綠色浸出體系,實現了富鎳三元電池中鎳元素的優先選擇性回收,鋰、鈷、錳浸出效率達 98% 以上,鎳沉淀效率超 97%,在 100℃條件下僅需 50 分鐘即可完成分離過程,最終產品純度接近 99.9%。該技術破解了傳統工藝酸堿消耗大、流程長的難題,為回收鎳產業化應用奠定了技術基礎。
在應用端,回收鎳已形成多元化產業鏈。動力電池企業通過回收鎳替代原生鎳,不僅縮短供應鏈響應周期 30%,還能有效抵御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。不銹鋼制造領域,采用回收鎳生產的 304 不銹鋼合格率達 98.5%,成本降低 18%,在廚具、醫療器械等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。航空航天領域的高溫合金制造也開始采用回收鎳,其 1200℃耐高溫性能完全滿足軍工級標準。
政策技術協同發力 行業進入規范化發展軌道
行業規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。2024 年底工信部修訂發布的《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》,將冶煉過程鋰回收率指標從 85% 提高至 90%,新增破碎分離后電極粉料回收率不低于 98% 的要求,同步強化了環保與安全標準。政策導向清晰指向技術升級與規模化經營,明確企業注冊資本不少于 1000 萬元,再生利用產能不低于 5000 噸 / 年。
2025 年 2 月,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《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》,對更換動力電池的車輛給予平均 4.2 萬元補貼,進一步激活回收市場活力。雙重政策加持下,行業加速洗牌,從簡單擴張轉向精細化運營,頭部企業憑借技術優勢實現營收增長,而技術落后的中小企業則面臨淘汰壓力,"黑作坊" 式經營空間持續壓縮。
據行業白皮書數據,截至 2024 年底,我國白名單鋰離子電池回收拆解產能達 219.1 萬噸 / 年,梯次利用產能 204.2 萬噸 / 年,江西贛州、湖南長沙等產業集群初步形成,實現 "就近回收、就近處置" 的產業布局優化。技術標準與產業布局的雙重完善,推動回收鎳產業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。
經濟環保雙重效益 構筑綠色發展新優勢
回收鎳產業的環境價值持續釋放。數據顯示,回收鎳生產過程碳排放僅為原生鎳的 20%,每噸回收鎳較原生鎳減少 6.4 噸二氧化碳排放。2024 年我國回收鎳相關減排量達 51.2 萬噸,相當于種植 280 萬棵樹的生態效益。在資源保護方面,每回收 1 噸廢舊三元鋰電池可提取 0.15 噸鎳,替代 1.8 噸鎳礦開采,按 2024 年回收量計算,相當于減少 43.7 萬噸鎳礦開采,保護土地面積超 65 平方公里。
經濟效益方面,回收鎳展現出成本優勢。相較于原生鎳 60 天的生產周期,回收鎳提純周期縮短至 30 天,每噸成本降低 2 萬元。某電子廠采用回收鎳進行電鍍加工后,年原材料成本減少 120 萬元,產品不良率從 3% 降至 1.2%。在 2024 年國際鎳價波動 20% 的背景下,使用 30% 回收鎳的電池企業成本增幅僅為 6%,凸顯供應鏈抗風險能力。
產業規模擴張帶動就業增長,目前我國鋰電池回收網點超 1.2 萬個,破碎分選、提純加工等環節直接創造就業崗位 8 萬余個。隨著 2030 年我國鋰離子電池回收量預計達 424.6 萬噸,回收鎳產業將形成資源循環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多元共贏格局,為 "雙碳" 目標實現提供堅實支撐。
業內專家指出,在技術突破與政策紅利的雙重驅動下,廢舊鋰電池回收鎳正從補充資源向主力資源轉變,未來將在新能源汽車、高端制造等領域發揮更關鍵的作用,推動我國從 "資源依賴型" 向 "循環可持續型" 產業體系跨越。